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0-25 访问次数:3187
日前在鄂托克旗召开的中国蒙古学·阿尔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研究员姜中光等专家建议,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井历史遗存亟待研究开发和保护。
作为曾经主持编制阿尔寨石窟保护规划等一些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家,姜中光说,百眼井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尔寨石窟约20公里,考古证明,这个密集井群无疑是一处罕见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古代因军事活动需要而产生的工程构筑物。
百眼井历史遗存地处西鄂尔多斯草原腹地的一处椭圆形大平梁上,高程约在1420至1436米之间,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井的间距不等,最近处仅相距10余米。井深10至40余米,井径约60厘米,一部分在井口用石块垒起约1米高的圆形井台,现在仍在使用。据当地牧民说,这里最多时有200多眼井,因历时久远,许多已被风沙湮没,现仍可查知的井位有100多眼。
关于井群开凿的年代,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文字记载,目前有两种传说。一是宋朝大将杨六郎为解决兵马饮水而开凿;二是成吉思汗征西夏狩猎时开凿,当地牧民称作“敖楞其日格”(汉译众狗之井)。
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经考古研究认为,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驻军于此,大批骑兵的饮水问题关乎军事行动的成败,为解决大军饮水而开凿众多水井以供军需。因此,井群应是凿于宋、元时期。王大方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姜中光等人的支持。
阿尔寨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巴图吉日嘎拉说,通过考古研究,百眼井历史遗存印证了成吉思汗西征军事活动的历史史实,也是其生命后期的重要史迹地,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百眼井井壁光滑,无斧砍力凿痕迹,也无上下的蹬阶,如巨钻机械旋钻而成。在几百年前的技术条件下,开凿出如此规模井群,令人匪夷所思。因此,对井群开挖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工程技术价值。
百眼井虽然目前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仍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姜中光等专家建议,首先应该加强对百眼井相关学术问题研究,进行价值评估,尽快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应在进一步查明遗存现状的基础上,编制保护规划,提出保护措施,合理展示利用方式,使之永续传承,并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上一文章: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伟大实践
下一文章:运河沿岸:“非遗”风景只依稀可见